神物·神通·神龙
“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,他的名字叫中国。”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,龙是我们神圣的符号。
传说上古时代黄帝是黄龙体。中国人自称是黄帝的后代,那么自然是“龙的传人”。
在原始社会里,龙已经在为华夏民族的神物,历代的统治者把它作为自己的化身,自称“真龙天子”。
北京故宫,简直是“龙的世界。”“钩以写龙,凿以写龙,雕以写龙”,所以故宫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宫殿,每殿雕龙约六条,那么就有六万多条龙。。天上是龙,地下是龙,墙上、窗上都是龙,那真是龙的世界。
龙,我国传统文化中,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它作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,已深入在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之中,已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。
那么我们来仔细看看神龙的神模样。
《尔雅翼》一书对龙的外形作了详细的描绘:“头似驼,角似鹿,眼似兔,耳似牛,项似蛇,腹似蜃(大蛤蜊),鳞似鲤,爪似鹰,掌似虎,背上有八十一块鳞片,具九九阳数,口旁有须髯,颌下有明珠,喉下有逆鳞,头上有博山。。”博山是龙头上的一块肉,具有助龙升天的作用。《尔雅翼》中还写道,龙的声音如铜锣。
而近代闻一多先生在《伏羲考》一文中所描绘的龙的形象:蛇身,兽脚,马尾,鬣毛,鹿腿,狗爪,鱼鳞和爪。
的确,龙的形象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而组成,所以它威武,神圣,神奇。
这既有神格,又有自然界的动物格,既有神话意象,又有自然界的动物意象。它可升天,可聚去,可行雨,可生泉。
《说文》一书中是这样写龙的“能幽能明,能小能大,能长能短,春分登天,秋分入川。”《三国演义》中又是这样写龙的:“龙能大能小,能升能隐,大则兴云吐雾,小则隐介藏形,升则飞腾宇宙之间,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。”《管子·水地篇》中描绘龙更精彩,“龙欲小则如蚕,欲大则无藏于天下,欲上则凌于云气,欲下则入于深渊。”在民间则广为流传道:“龙上天入水,来去自由。”
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自然条件之一。风调雨顺,才能五谷丰登,久旱不雨,则颗粒无则,久雨不晴,同泛滥成灾。可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所以才有天旱求雨,霜雨求晴。
而在晋·葛洪的《抱林子·登涉》中有:“山中辰日有目称雨师者,龙也。”汉代的《列仙传》中写道,赤松子在王屋修练多年,跟赤真人,赤真人化赤色神首飞龙,而赤松子化一赤虬,追蹑于后,赤虬,即赤色有角小龙。他们“随风雨上下,即命为雨师,主行霖雨。”
后来雨师的形象逐渐淡化,而“龙王”的名称随着佛教的传播被人接受,龙王几乎取代了雨师和水神,赢得了广泛的崇拜的祭祀。
著名的四大龙王是东海龙王敖广,南海龙王敖钦,北海龙王敖顺,西海龙王敖阎,他们有自己的领地和海域。他们“草不勤力兴云布雨,令诸众生热恼消灭。”(引《华严经》中句子)在《述异记》中这样写道“山阜冈岫,龙兴云雨者,皆有龙骨”《渊鉴类函》也这样写道,“神龙,兴云致雨益人间者。”雨水对农耕和游牧产生很大的影响,祈雨的习俗也开始形成。龙作为雨水之神以后,人们祈雨的对象有也自而然地落在了龙的头上。《聊斋志异》里有一篇“疲龙”的故事,说的是龙行雨以后,疲惫不堪,竟从天上跌倒海里,身体半浮半沉,眼睛半开半闭。因此龙要躲避祈雨的人们竟也东躲西避。在《北梦琐立》中就有一则龙躲祈雨的故事。船到三峡,只见电光闪闪雷声隆隆,天气转暗,原来逃避行雨的龙藏到了一个叫部彦郎的口中。可见行雨的确是件苦差,否则龙何以要逃到别人口中躲避。
神龙虽是虚构的动物,但它神通广大,我国人民爱它,敬它,又惧它。它象神又象人,以龙为对象,我国人民创造了多少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啊。